當本應平衡的身心境界難以支撐,我們有若干種形式的出逃方式。選擇到印度西南最偏遠的村落靜修是對靈性的療愈;泡于北海道的海水溫泉中療養(yǎng)軀體;居游一陣子的南法農鄉(xiāng),過過小鎮(zhèn)生活,讓心靈回歸到原有的節(jié)奏。如今,誰還在乎于旅行中增長見聞,或許得到身、心、靈一體修復才是旅行的意義。
編輯/鄭妍 采訪/白楊 撰文/白楊、Fior 攝影/Zoe 部分圖片/受訪者提供
在西南印度靜修,小村落中的靈性復興
體驗人 崧嶺
到了20天的假期,本決定去尼泊爾徒步卻因機票問題取消行程,重新規(guī)劃途中被印度的“佛跡圣地”四字吸引,好像重走玄奘西游之路,這樣的度假方式想想就覺得滿血復活。而我對印度的印象僅是泰姬陵、恒河和簡陋的街道,雖然習慣行程隨喜而定,但還是認定了印度西南部的喀拉拉邦(Kerala)為第一站。
美國國家地理曾評選出“人生50個必去之地”,當中10個點被譽為“人間天堂”,喀拉拉就是其一,它被印度人奉為神的家園。幾座16 世紀修建的廟宇,其中一座在兩年前被發(fā)現(xiàn)擁有一個藏有數以噸計黃金、鉆石,139年沒打開過的地下密室。而“米船”是一定要坐的,沿途稻田蔥綠、椰林碧青,有些船屋配備了廚房、衛(wèi)浴,我用每天200盧布的價格住在了其中一條船上,兩旁茂林綠叢掩映著農家,婦女們在河邊洗衣,我選擇在一處破舊的小學前???,幾個男孩子追著印巴獨有的板球,笑聲不斷地回蕩在傍晚的河邊。而與之后的行程相比,無疑此處的安詳與富足像是“烏托邦”一樣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