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從細節(jié)中發(fā)現(xiàn)的曾國藩
一
聽說我要寫曾國藩,許多朋友都不贊成。
說滿大街都是寫曾的書。那意思是,這個人被寫得太濫了,你不怕寫不出新意嗎?
其實從許多角度來講,曾國藩幾乎是一個沒有被書寫和挖掘過的人物。市面上寫曾國藩的書雖然鋪天蓋地,百分之九十卻是“成功學”一類,什么“曾國藩發(fā)跡史”“成功絕學”“做官與做人”……“成功”雖然沒有什么不好,無乃太單調乎?
剩下那百分之十大部分也只從政治、軍事或者思想這類宏大的角度去“提煉”曾國藩,一樣不免有枯燥乏味處。
而我想做的,是用細節(jié)構建一個立體的曾國藩。
二
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最初接觸曾國藩時,他不過就是個挺沒趣的老頭兒。長得土頭土腦,不抽煙,不喝酒,不玩女人。成天道貌岸然,正襟危坐,一方面總在思考國家大事,另一方面又寫了一大堆絮絮叨叨無比唐僧的家書。僅此而已。
如果朝代久遠,曾國藩也必將被時間風干成丑陋的木乃伊,和那些供在“名人堂”中的塑像一模一樣。好在他離我們還算近,留下了大量的原始材料。從一本《曾國藩家書》開始,《曾國藩日記》、《曾氏三代家書》,岳麓版《曾國藩全集》,臺灣版《湘鄉(xiāng)曾氏文獻》、《能靜居日記》幾年間陸陸續(xù)續(xù)進入了我的書架和電腦。通過這些第一手資料,曾國藩的皮膚慢慢恢復了彈性。我發(fā)現(xiàn),細節(jié)中的曾國藩其實挺有意思的:
他老人家很少洗澡,經(jīng)常幾個月才洗一次腳。
他老人家在做窮京官時,成天為錢發(fā)愁。為了在即將到來的祖父生日宴會時多收一點“份子”,他未雨綢繆地加大了社交力度,隨別人的份子隨得很多,“分資較周到”??墒鞘潞笙肫鹱约哼€要做“圣人”,又對自己的小算盤“批判”不止。
他老人家在做總督的時候,用下屬單位進貢的錢,給自己建了一個“小金庫”。用這個小金庫的錢公款吃喝、送紅包。但是到離任的時候,對小金庫中剩下的錢,一文也不染指。
他老人家在打仗的時候,一遇到左右為難之時,就翻開《易經(jīng)》,自己算卦。
他老人家曾經(jīng)十分迷信風水,甚至囑咐自己的弟弟要好好研究風水之學。不過到了晚年,他又改信“天命”,對風水置之不問。
……
細節(jié)中的曾國藩,遠比那個“永遠正確”的“圣人”可愛。
三
當然,“細節(jié)”不僅僅“好玩”。通過“細節(jié)”,我們可以完成兩個維度的“穿越”:一是對曾國藩內心的“穿越”,另一個是對晚清社會的“穿越”。
曾國藩不僅僅是一個政治家或者軍事家、思想家,他首先是一個人。是一個生活在柴米油鹽中的人,是一個終生掙扎、糾結、沖突和矛盾的人,是一個既有靈魂又有體溫的人。通過觀察他在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如何俯仰揖讓,我們可以切身感受到曾國藩在種種艱難面前的猶豫與堅定、拘執(zhí)與圓通、笨拙與精明,更深入地分辨他的“天理”與“人欲”,更真切地領略他的人格和魅力。
通過曾國藩,我們更可以直觀地了解晚清的政治與社會。這本書緣起于二〇〇七年,那一年我開始系統(tǒng)閱讀《曾國藩日記》。在閱讀過程中經(jīng)常遇到關于他個人收支的零星記載,因此產(chǎn)生了通過梳理這些瑣碎而分散的資料,給曾國藩一生算算賬的念頭。沿著這個念頭,我找到了臺灣學生書局出版的《湘鄉(xiāng)曾氏文獻》。這里面匯集了大量的曾國藩親筆,內容林林總總,拉拉雜雜,有書信、雜記、日記、對部下的“職務鑒定”、給別人相面的結論等等。其中有一個賬本,從買了一棵大白菜、剃了一次頭、雇了一次車,到收了別人十兩“炭敬”、給某大學士送了三兩“節(jié)禮”和一兩“門包”,事無巨細,悉數(shù)記載。我們從中可以讀到一個京官的日常生活狀態(tài),可以窺見這個傳統(tǒng)社會“最后一個圣人”在隱秘的角落呈現(xiàn)出的“真誠”與“虛偽”,更可以直接體察到清代京官薪酬體系對官員行為的多方面影響。
通過觀察曾國藩如何建立和使用“小金庫”,如何拒絕和處理下屬送來的禮品,如何面對戶部報銷時索要的八萬兩“部費”,我們可以穿越門禁重重的大小衙門,觀察晚清官場的種種微妙而復雜的“潛規(guī)則”的具體運作。這種觀察常常可以澄清許多流傳甚廣的誤解。比如所謂“陋規(guī)”,它的產(chǎn)生是迫不得已,它的流向也并非如我們所想象的盡入私囊。事實上,它是晚清財政制度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否則,以清廉著稱的林則徐也不會在遭遇大災,軍糧都緩征的情況下,堅持收自己那份“陋規(guī)”??梢哉f,通過曾國藩這一個例,我們獲得了觀察清代財政制度以及地方行政機構運作過程的一個特殊斷面。因此,這本書的寫作過程,也可以說是學習和研究晚清政治社會史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