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人 marie claire 紛享世界 風格由我

早春,與莫奈有約

來源:嘉人網 編輯:Faith
導讀:早春之際,一場《印象派大師·莫奈特展》為內地的藝術圈吹來了一陣清新的風,而在公眾中所引發(fā)的火爆反響更是遠遠超出主辦方的預料。作為中國大陸首次莫奈專題特展,這次展覽的意義可謂非比尋常,而獨具的看點也令它提供了一次讓我們走近印象派大師內心世界的機會。

嘉人特邀輔修藝術的傳播學博士、品牌公關倩倩eve,與你分享她的看展心得。

“女人看莫奈”

上周借一位朋友的邀請,去上海K-11看了這場“聲”比“勢”大;“氣”比“韻”長的

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特展。關于這個展的作品,關于莫奈的生平,很多文章已經說的非清楚,這里我想討論的另外的話題——關于莫奈和上海。

 

首先,我必須說,選在K-11而非博物館,于莫奈和印象派而言,是很合適的。印象派產生之初其實是很“非主流”的,別說被這么多人視為“經典”去朝圣,在當時視藝術為品味的法國,印象派的作品簡直被業(yè)界當做“垃圾”,被“左岸”藝術沙龍整整拋棄了十年。不得已,這群自我意識強烈的藝術流浪者在沙龍對面開了“落選展”,“印象派”的名字也自那時而起。所以,從產生之初,印象派就是對抗博物館主流藝術形式的作品,塞納河的天然屏障區(qū)分了法國文化的兩種形態(tài),“左岸”是溫文爾雅,輕言細語的,是正襟危坐,談儒論道的;右岸則是洋溢激情,紙醉金迷,是飛揚激進,大聲宣講的。左岸屬于中產階級,上流社會;右岸屬于勞動人民,大眾階層。選擇K-11而不是上海博物館,本身就是對印象派的致敬,也還原了印象派來自生活,來自觀察,來自生命本身的意境。

再來看我所謂的“聲”比“勢”大;“氣”比“韻”長。其實不僅在上海,時隔100多年后,印象派,新印象主義以及后印象派已經成為世界上最有名,最受歡迎,且最賺錢的展覽。此前在臺灣,“黃金印象”展中,臺灣當局為給法國政府支付了一億臺幣;而此次上海的40幅作品,保價也高達6億人民幣。開展至今,K-11更是門庭若市,隊蜿長龍。但仔細想想,如此多的朝圣者去尋找什么?而為什么在上海,這種情況更為明顯?

1 2 3 4 5 6 7 8
延伸閱讀
精彩推薦
周大?!氨┢婢?”鉑金新品因愛而生
周大?!氨┢婢?”鉑金新品因愛而生
周大?!氨┢婢?”鉑金新品因愛而生